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易来校友,敬爱的家长朋友们,亲爱的2025级新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一个充满喜悦与希望的日子。我们齐聚一堂,在这片孕育梦想与智慧的校园里,热烈欢迎2025级全体新同学、新研究生以及新加入南华大家庭的老师们。南华大学因为你们的到来而更加充满朝气和活力。你们的加入,不仅是对这座校园的新注解,更是南华未来图景中不可或缺的一笔。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从今天起,你们的人生将与南华的历史交织在一起,彼此成就,共同成长。
在你们开启人生新篇章的这一刻,请允许我们一起,把最诚挚的感谢送给那些在你们成长道路上默默付出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是他们的支持与陪伴,让你们勇对挑战,来到今天。他们的辛劳、耐心与爱,成就了今天的你们,也成就了你们的这份荣耀。
刚才,老师、校友和学长们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与寄语,字里行间充满了真诚与智慧,值得我们用心体会,细细领悟。
同学们,大学,不再是你们想象中的“又一所学校”。从高中迈入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我想这是为什么要通过高考。一种知识的选拔和人生阶段的分界。父母不再为你安排好一切,老师也不会每天提醒你交作业、背公式。但大学带来的变化,远不止如此。
大学,不只是继续学习的地方。在这里,我们要学的不只是知识,更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想法、性格、价值观和人生方向,明白你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理解世界,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和眼光,看清这个世界的运行,存在的问题,和孕育着怎样的可能;是构建未来,用我们的判断力、责任感和行动力,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去推动人类不断进步。
大学,不再把你们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要塑造你们成为一个主动建构认知、连接知识、发展观点的主体。它真正教授的,不是你掌握了多少答案,而是你是否具备持续思考、独立判断和自由表达的能力与习惯。
大学,让你们要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学会探索,学会解决问题。大学不会告诉你“什么永远是对的”,但它会教你们如何在复杂、变化、不确定的现实中,做出清晰、有依据、有责任的判断。
所以,大学带给我们的最大价值,不是一门专业的知识点,也不仅仅是一纸文凭,而是一种逻辑的思维方式,一种观察问题的视角,一种分析与应对世界的能力。
正如芝加哥大学前校长哈钦斯所说:“大学的使命,不是传递信息,而是塑造思想。”

同学们,当今世界,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科技进步,毫不为过。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社会结构与全球格局正在深刻重构。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唯有具备科学思维与跨界应变能力,方能从容应对,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能力,不是通过掌握某一门专业知识就足以获取的。它是一种认知体系的升级,是人类在科技演进中对自身提出的更高要求。
以汽车为例。燃油车向电动汽车的转型,已不仅仅是能源替代,更是一次理念与技术范式的全面更迭。两者在动力系统、能效机制、环境影响乃至驾驶体验上,存在本质差异;其背后的设计逻辑与制造流程,更是天壤之别。电动汽车的诞生,建立在电力工程、机械工程与半导体技术深度融合的基础之上。换句话说,如果仍以传统方式培养汽车工程人才,他们将难以适应未来的技术生态,更难创造出人们真正需要、真正喜爱的产品。
类似的变革远不止汽车一例。从交通到能源,从医疗到信息科学,重大创新往往诞生于学科之间的“缝隙”——那些原本不相连的知识在交汇处重组、重构,激发出新的可能性。
因此,学科交叉不只是一个发展趋势,而是这个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它不是你是否选择的问题,而是你能否前行的关键通路。
在大学的学习中,你们要夯实学科基础,同时主动拓展知识边界,培养跨领域思考的能力。要用更广阔的视野理解科学的演进,用更长远的眼光思考人类的未来。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立足当下、直面现实,更要勇于想象与塑造未来。同时,还要学会用未来的可能性,来重新审视今天的选择与方向。我们要用知识去支撑想象,用思想去勾勒科幻世界,用能力让科幻变为现实。今天的科幻,正是明天现实的雏形。然而,更重要的是科幻背后的科学逻辑与技术原理,真正激发我们对科学突破的思考,对技术边界的探索,对人类未来可能性的追问。这,正是你们来到南华的意义所在。学以致用于当下,知以启行于未来。
其实,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的远不止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更关键的,是人与人之间深度而高效的合作。《礼记·中庸》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合作,不是妥协,更不是服从,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具备开放的心态、理解他人以及将集体智慧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在充分发挥个人独特能力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借助他人的优势,乃至利用技术与系统的力量,放大协作的价值。
就像一架飞机或一列高铁,它们由成千上万的零部件组成,每一个部件可能来自不同的制造商。只有在高效的协作与精密的协调下,这些复杂系统才能安全、稳定地运行。
大学的学习,正是我们训练系统性思维与协作能力的关键阶段。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名为“社会”的复杂网络中,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我们的大学,就是这个社会的缩影。在这里,我们共同生活、相互依赖、持续互动。
无论是一起做实验、合作写论文,还是完成一个团队项目,都离不开人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我们在一次次讨论、一次次冲突与协调中,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共事,也学会在理解他人中更清晰地认识自己。
我们必须意识到:社会既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也是我们需要不断参与塑造的系统。我们的一言一行,每一次对话、每一条规则、每一次选择,都会影响社会的样貌。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多看到他人的优点,多一点包容,少一些苛责。我们每个人都有不足,合作不是寻找完美的个体,而是让不完美的我们组合成最优秀的团队。

当我们开始改变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其实,我们就在参与改变社会。当我们推动公平、传递善意、质疑偏见、建立连接,我们就在构建一个更有韧性、更具包容性的未来社会。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不仅懂知识、懂技术,更要懂沟通,懂协调,懂得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欣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与价值。
当然,我们同样需要那些像爱因斯坦、马斯克一样,将全部热情投注于科学与技术的极客(Geek,nerd)。他们可能不善言辞、不热衷社交,却在某一领域中拥有惊人的洞察与专注。
他们是少数,但正因为他们的存在,人类才不断突破极限、重塑未来。
我们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也要让他们在这个充满合作的社会中被看见、被保护、被善待。
他们是推动世界向前的极少数;我们,是构成社会肌理的多数。彼此不同,但目标一致。

同学们,今天我还想和大家谈谈一个永不过时的主题:人的价值与责任。
这不仅关乎我们如何看待他人,更关乎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塑造自己、成就自己。更是对自己的责任。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偶然的存在,而是带着某种意义、某种使命而来——那就是:被需要。
人的价值,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我们成为了什么样的人,在于我们能为他人、为社会、为时代带来什么。我们在大学中学习知识、锤炼能力、塑造人格、坚定信念,不只是为了获取一份工作,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更确切地说,是为了成为一个被社会真正需要的人。
“被需要”,并不是一句温情的口号,而是一种深层的心理支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察觉不到它的分量;但在孤独、失落、怀疑自我的时刻,我们会发现,被需要,是生活的希望,是内心安放的依靠。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有用”、被期待、被信任,他就不再是被忽略的旁观者,而成为不可替代的参与者。这种感受,会唤醒一个人内在的责任感、能动性与生命力。
能力如果无人需要,只是潜力。人的价值是在服务中得以实现。而“被需要”,正是“责任”的开始。它意味着承担——意味着愿意为他人付出、为团队协作、为社会前行,哪怕付出的是辛苦,是牺牲。但也正是这些承担,让我们走向成熟,走向真实而有分量的自我。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写道:“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我想告诉同学们,一个人感受到迷茫、焦虑,常常是因为他暂时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出口,看不到自己在被谁需要。许多同学的心理困扰,根源往往不在能力本身,而在于价值感的缺失,在于对未来的迷惘,以及一种“无人需要我”的错觉。
你们来到这个世界,并非多余。请永远记住:你们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朋友的依靠,民族的栋梁。你们被南华需要,南华也因你们而更加完整。你们的身上,承载着时代的期待,也拥有改变世界的潜力。还记得李白说的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不仅是诗人的豪情壮志,更是中华文化中对个体价值的坚定肯定。
你们同样也需要彼此。让你的同学、朋友、团队感受到,他们也是重要的、被需要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连接,本身就是一种责任、一种温暖、一种价值的实现。

讲到这里,我其实已经触碰到了“社会责任”的本质。“社会责任”不是高悬在空中的抽象概念,而是藏在每一次被需要、每一次主动承担、每一次真诚回应之中。
我来南华参加的第一场毕业典礼,曾与那一届的同学们共同探讨“人的社会责任”。今天,面对你们,我依然愿意以这个话题作为起点,邀请大家一起思考: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对世界有回应、对他人有意义、对自己有交代的人。
很多人一谈到“责任”就感到沉重,甚至有些紧张。社会责任,并不一定是宏大的事业,它往往体现在最日常的行动中:做好自己,尽好本分,诚实待人,勇敢面对问题,努力完成学业,这本身,就是一种负责,是对社会最朴素、最扎实的贡献。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正是无数普通人各自承担起责任、守护各自岗位的结果。
我讲这段的目的是希望你们珍惜自己的使命,坚定内心的方向,勇敢走好属于自己的路。也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彼此支持、相互成就,在理解他人的同时走出“以自我为中心”,在不断成长中回归那个既真实又坚定,既独立又有温度的自己。同学们,生活的价值也许就是找到自己的真理,并用它去提升别人。
我也深知,时代在变,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的烙印,未必能与你们所面对的世界完全契合。我不能,也不该替你们发声。但我始终相信:你们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以属于这个时代青年的思维方式与行动力量,不断刷新我们的观念,超越我们的想象,开辟出属于你们自己的未来,推动人类社会继续前行。
最近,我看了一个关于教育的视频,内容对我很有启发。我把其中的意思做了一些归纳,分享给大家。
教育,究竟是什么?是分数,是文凭?是一纸通知书背后的“稳定人生”?是父母的期待,是社会的标准?是通往更高起点的阶梯?也许是。但它不该只是这样,真正的教育,不是把你变成标准答案的复制品,而是教你在混乱中保持清醒,在喧嚣中坚持思考,在不确定中做出清晰判断,在孤独中依然相信光明。它不是单向度的灌输,而是一次深刻的唤醒——唤醒你对世界的好奇,对真理的渴望,唤醒你去追问:我是谁?我为何而来?我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打造“完美的人”,而是塑造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方向的人,既能追求卓越,也懂得自省,既能独立思考,也能共情他人。真正的教育,不只是装满知识的容器,而是点燃灵魂的火种,它不只是写进简历的几行字,更是构筑你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底层逻辑。总有一天,教室会散,考试会结束,掌声会远去,你将不再被评分系统定义,而要独自面对复杂、多元、真实的世界。那时,留下来的,不是你得了多少分,写了多少论文,而是你的好奇心、判断力、责任感,是你面对挑战时的沉稳与担当,是你是否依然温柔坚定、仰望星空、脚踏大地。这,才是教育的本质——不是制造工具,而是唤醒意识,不是培养服从,而是引导成长,不是塑造所谓的“成功者”,而是成全那个真实而完整的你。
同学们,你们不是旧思想的延续,而是新时代的创造者;不是被动的继承者,而是未来的点火人。再一次欢迎你们加入南华!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