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华大学教育发展与校友联络部!

南华大学 |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机构设置校友会教育基金会理事会党建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聚焦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我校校长张灼华接受《光明日报》专访:厚植沃土,释放人才潜能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3日 19:07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3月4日至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正式开启。全国政协委员、我校校长张灼华出席会议。

两会期间,聚焦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等议题,张灼华校长接受了光明日报记者的专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张灼华校长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教育要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当前,高校应在几个方面有所作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专业教育教学的模块化,促进学科交叉;主动对接产业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通过建立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一批“人工智能+”专业,让学校教学课堂真正延伸至科技前沿和产业一线;破解“学用脱节”难题,推动高等教育与国家和社会发展、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大力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在张灼华校长看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和人才聚集高地,应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切实担负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时代重任。

“面对全球范围内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高校应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更加灵活的机制来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张灼华校长提出,要聚焦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靶向引才”,发挥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辐射作用;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营造“近悦远来”生态圈,真正让人才“引得进、培得好、留得住、干得欢”。

“要让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必须有良好的创新平台作为释放人才潜能的土壤。”张灼华校长长期从事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病理机制研究。他认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尤其要注重人才与平台的有机结合、人工智能和学科的结合。同时,利用数字化智能化平台重构科研范式,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速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这些年,南华大学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学校通过深化“医+X”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先后开办了“核物理”“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基础医学(药学)”等拔尖学生培养创新班,与广州实验室联合开办“南华班”,在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行业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高校应全面提升人才质量,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涵养人才培养、人才成长沃土,坚持用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提供人才支持。”张灼华校长表示。

今后,南华大学将继往开来,紧握时代脉搏,积极响应国家高校改革的洪流,以张灼华校长在两会期间的真知灼见为指引,厚植人才成长的沃土,激发创新的无限潜能,全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创新,为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上一条:南华大学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 下一条:喜报|首位亚洲科学家!我校衡医99级耳鼻喉科专业校友舒易来荣膺第48届国际ARO“临床科学创新奖”

关闭

 

湖南·衡阳·南华大学教育发展与校友联络办公室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0734-8281997 邮箱:2598835759@qq.com  邮编:421001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常胜西路28号南华大学西苑一办公楼105室

 
基金会在线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