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时代新雷锋》发布厅通过人物短片、现场访谈、发布颁奖词等形式,庄严发布湖南省首批、共7名“新时代新雷锋”典型人物或集体。我校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丁德馨荣获“新时代新雷锋”荣誉称号。
颁奖词这样评价丁德馨:“强核报国,擎火开荒。37年上下求索,压弯的身躯化作一把镐,凿开通向核心技术的路。师‘德’为范,洒满‘馨’香。”
37年来,丁德馨始终心系“国之大者”“省之大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耕耘在铀矿采冶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建立了中国唯一完整的铀矿采冶学科体系,打造了一支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是科学家精神的模范践行者和潜心教书育人的高校教师楷模,是强核报国、矢志科研的铀矿采冶“拓荒牛”。
回望37年人生路,在重要的人生分叉口,丁德馨做了三次重要的选择。
01
第一次是在湖南和沿海省份之间,他选择了湖南。1986年,丁德馨放弃省城的工作,来到衡阳工学院。彼时,我国正处核类人才培养的低迷期。核工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天然铀则是核工业发展的“粮食”。保障核工业“粮食”安全,关键是要建立和发展铀矿采冶学科体系,以确保铀矿采冶行业后继有人。广州、深圳不少企业、高校,向丁德馨抛来“橄榄枝”,他没有接受。他想,任何时候铀都不能缺,铀矿采冶的人才都不能少。
02
第二次是在国内与国外发展之间,他选择了回国发展。1990年,他来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学习。学习结束时,他婉拒教授的挽留,选择回国。回到学校后,他将中新生代砂岩中卷状铀矿体及其原地浸出开采技术,增列为铀矿采冶本科生的必修课,并用中英双语讲授这门课程,希望学生能与世界科技前沿接轨。
不久后,他作为学科带头人,先后成功申报了铀矿采冶硕士点、博士点,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点。目前,学校已拥有国内专业学科最齐全、办学层次最完整、培养规模最大的核类特色专业群。37年间,南华大学为国家核工业培养了6000多名专业人才。
03
第三次是在病退和前行之间,他选择了前行。1995年,丁德馨被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2008年,因强直性脊柱炎侵犯到双髋关节,不得不做双髋关节置换手术。2015年,因连续长时间工作,丁德馨突发中风……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挡他前进的脚步。现在他仍在坚持通过治疗和锻炼控制病情,希望能做更多的事。在他看来,持续站上讲台才是最好的锻炼,持续产出科研新成果才是最有效的康复。
“1公斤‘铀-235’完全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700吨优质煤。希望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也像铀一样,无悔每一次选择,燃烧每一场青春,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释放出更多更大的能量。”他这样寄语当代青年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