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授予“2018年中国糖尿病十大研究领衔者奖”、“2019年度CDS科学贡献奖”、“2019年‘国之名医’”荣誉称号。潜心于研究内分泌科,同时也是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下面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校友—李小英。
个人简介
1983年毕业于衡阳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2003年先后在美国Baylor医学院、加拿大McGill大学和UBC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目前担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委,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学专科分会主委,教育部代谢与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承担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慢病防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项。担任《Endocrine Reviews》、《Journal of Diabetes》杂志副主编,《Diabetes》、《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编委。
开拓进取,探索新高峰
李小英校友从事内分泌专业临床与科研工作30余年,主要从事脂肪肝及糖尿病发病机制与临床干预的研究。他率领的团队揭示了肥胖、衰老、绝经等情况下脂肪肝的发生机制,发现了参与肝脏脂肪代谢调控的转录因子、核受体、肝细胞因子、类固醇衍生物,在国际上首先报道父代精神应激可引起子代血糖升高,并揭示其跨代表观遗传机制。他领衔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了中等强度运动能够有效改善脂肪肝。并且他长期研究脂肪肝与糖尿病的关系,提出并探索“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机制,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他指出,代谢性疾病似乎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肝脏、脂肪、胰腺的内分泌之间相互影响和交流,在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均十分重要。其中,最为重要的也许是肝脏。肝脏除了参与糖代谢、脂代谢、胆固醇代谢、能量代谢,还涉及很多其他物质代谢。它的代谢不仅仅影响肝脏本身,更重要的是影响肝脏以外的机体其他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在生理调节上,肝脏是一个重要的中枢器官。在疾病时,它的异常一定会影响全身代谢。从疾病发生过程来看,由于现代物质极大丰富,人们容易出现能量物质营养过剩状态,引起脂肪肝、肥胖、糖尿病等疾病,其实这些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些年,李小英教授团队在脂肪肝的发生机制、糖尿病的发生机制、脂肪肝和糖尿病的临床干预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医德高尚,名医传帮带
李小英校友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深受患者的信赖。他说“我们一直坚持真正意义上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融合,而不只是结合。我们强调基础促临床、临床强基础,从而达到良性循环,推动学科发展,也推动代谢性疾病防治工作的进步。”同时,他热爱科学,勤奋刻苦,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尊重师长。他注重团队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促使一批青年骨干脱颖而出,其中两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李小英教授的研究成果丰硕,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Cell Metabolism、PNAS、JCI、Diabetes、Diabetes Care、Nature Communications、Gut、JCEM、Journal of Hepatology等杂志发表43篇论文。承担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慢病防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1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项,第三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第四届“国之名医”卓越建设奖的获得者。
科研带动,突破发展瓶颈
2017年,李小英校友接任内分泌科主任。在他的印象中,当时的中山医院更加注重临床,因此内分泌科建设了较完善的临床诊疗体系。在内分泌科收治的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占比为50%,其他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占比也为50%。“如今,内分泌科的病种不再集中在糖尿病,而是包含更多类型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这使亚专科获得长足发展,使更多疑难杂症获得明确诊断和治疗,体现了科室综合诊疗能力的提升。”李小英介绍。“寻求临床突破,离不开科学研究。”李小英率领团队揭示肥胖、衰老、绝经等情况下脂肪肝的发生机制,发现了参与肝脏脂肪代谢调控的转录因子、核受体、肝细胞因子、类固醇衍生物;率先在国际上报道父代精神应激可引起子代血糖升高,并揭示其跨代表观遗传机制。
在李小英团队的激励下,内分泌科提前谋划,联合优势资源,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小英团队通过对10年前的一项临床试验受试者进行随访,2023年1月30日成功地将研究成果发表医学顶级刊物《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最有影响力的大子刊JAMA Intern Med上(IF:44)。科室年均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中标率达50%~60%,在全院处于领先地位。近5年,科室厚积薄发,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项目,包括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慢病防控专项“表观遗传学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等。科室人员近3年在代谢性疾病领域发表论文81篇,其中影响因子超过10分的论文有26篇。科研在促进学科发展的同时,也激发了医务人员的创新活力。科室涌现出一批年轻新秀,他们任劳任怨、锐意进取,获得一系列人才项目基金和科研基金,成为学科发展的有生力量。
多学科合作,精准施治
一名35岁男性患者刘先生到中山医院内分泌科就诊。通过常规体检查出,刘先生双侧肾上腺各有一肿物。经过内分泌科医生的进一步检查,确诊其为双侧肾上腺巨大占位性病变,病变直径约为6厘米。由于肿物在腹腔内,所以刘先生一直没有感到异常。
“我们很快明确,患者的疾病是由肾上腺激素合成中的某个环节所致,即21羟化酶缺陷。”李小英校友说。找到病因后,诊疗团队给予精准施治。考虑患者一侧肾上腺瘤压迫肾血管,肾功能已完全丧失,所以诊疗团队予以手术切除;另一侧肿物没有明显压迫,遂进行激素替代治疗。3个月后,刘先生情况良好,肾上腺占位明显缩小。很多内分泌疾病患者多病共存,需要综合评估和干预。依靠中山医院的资源优势,内分泌科建立多学科协作(MDT)团队,与普外科、重症监护室、内镜中心、麻醉科合作开展代谢手术治疗肥胖与糖尿病;与营养科合作开展肥胖、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营养治疗等,极大提高了科室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诊治能力。在亟须多学科诊疗的疾病中,甲状腺癌非常典型。以往,若判断患者为甲状腺癌的可能性较大,医生则需通过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来明确诊断。这一过程比较烦琐,患者要先到介入超声门诊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待检查结果出具后,再到病理科行穿刺活检。
2022年3月,内分泌科联合超声科、核医学科、普外科、病理科、介入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成立甲状腺疾病诊疗中心,共同搭建多学科参与、就诊流程优化、治疗后规范随访的诊疗平台。“中心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提高诊疗效率的同时,还通过各科室合作,提高疑难危重甲状腺疾病患者的救治水平,建立随访评估系统,为患者开展长期、规范化的随访,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李小英介绍。
研精覃思 行远自迩
李小英校友磨砥刻厉的科研精神和扎实过硬的专业本领,对于南华附属医院乃至我国医疗事业的长远发展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南华人当以此为榜样,勇于创新,勇攀高峰,迎接新挑战。